招生不唯分数是积极的教育导向
据报道,今年杭州市区民办初中的招生方式跟去年一致,实行总名额的40%自主招生,60%电脑派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被民办初中校长认可的,往往是综合素质好、各学科成绩均衡、未被培训班“压榨”过的那些孩子。有校长表示,那些没有经过培训、潜力未被提前挖掘的孩子,进了学校后反倒爆发力更强,成绩提高更快。
比起一些地方唯分数招生的做法,杭州市区民办学校不把数学杯赛成绩作为自主招生的主要参考条件,着实让人感觉眼前一亮。之所以令人钦佩,实则是这种招生方式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体现了学校的自身价值,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导向。从这种角度看,不只是其他地区的民办学校要向其多学习借鉴,把眼光放在学生综合素质上,公办学校也应遵循这种选材标准,这既是为当下的应试倾向纠偏之举,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过早地通过不断的测试来提升成绩,固然能在现行的考试体制下占得先机,但未来是否成才、个人是否拥有幸福感和成就感,则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有媒体曾报道多位高校招办主任在自主招生过程中的观感,当前相当一部分高中生看似综合素质很高,其实只擅长考试,“没有兴趣爱好,根本不是因为对专业理解才报考某个专业的。到了高校后,想要转专业又极为艰难,每天学着自己讨厌的东西,简直生不如死”。此种唯分数的做法不仅高校不欢迎,进入社会也未必能适应。
之所以如此,说到底还是功利的、短视的教育观在作怪。我们总说要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但在中考、高考面前,许多学校和家庭认为孩子输不起,信奉考上名校才是硬道理,不由自主地将教育的重心放在提高孩子分数上,不管是否发展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了其综合素质。此种教育观只能恶化教育生态,使应试倾向愈演愈烈,催生出一个个高考工厂、超级中学、应试教育基地。
从现实来看,学校如何选材,是一种教育导向,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重心。综合素质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学习兴趣,一种开眼看世界的眼光,一种对学问和生活发自内心的孜孜以求。当学校和家庭在培养孩子综合素质方面达成共识,注意呵护孩子的兴趣爱好,协力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那么孩子们成才的几率就更高,教育生态将得到极大改善,社会风气也将得到根本性扭转。如果说当前最迫切要做的是改变教育的大环境,那么不妨从学校理性选材、科学选材开始,而不是一味纵容以应试为主的超级中学四处办分校、变相抢生源。
学校是一个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地方,应该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从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开始,进而引领人才培养的方向。这一使命决定了学校在招生时要多种角度选拔人才,尤其是对有着独特兴趣爱好和明确发展方向的孩子,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等到学生入学,再利用优秀的师资加以点拨、培育,充分发展其优长,点燃其对学术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而支持和鼓励孩子坚持内心所在,就是在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包括为人处事、自学能力、情商逆商等也能在其中充分发展。
决定孩子未来的,往往是其有没有自己的兴趣及围绕兴趣而构建的知识结构或综合素养。进入互联网时代,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更多的学校向杭州市区民办学校一样,不唯分数选生源,并引导家庭少让孩子被培训班“压榨”,过早失去学习动力。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及其家长的生活状态会发生改变,教育生态也会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作者张贵勇 系本报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